合作概述
在极地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不仅是《南极条约》鼓励和倡导的精神,也是克服恶劣条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同时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体现。
从1985年至今,中国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派团出席了历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参与了相关管理规则的制定,履行了各项国际义务,展示了中国南极考察的成果,树立了中国南极考察的形象,与其他协商国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自2007年加入《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以来,中国每年均派团参加了该公约委员会及其科学委员会的年会,积极参与其科学建议形成、入渔审议和守约评估、养护措施的制修订以及海洋保护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和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的工作,先后有代表在这些组织中担任副主席,为制定国际南极合作研究计划和促进南极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做出了努力。与此同时,我们也积极而广泛地参与了国际北极事务。中国代表担任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副主席,获得并提高了在北极科学事务中的发言权。我国还是新奥尔松科学管理者委员会的成员,并积极倡导成立了泛太平洋北极工作组,成为我国在北极考察领域发挥影响的重要渠道。为进一步体现在北极理事会中的贡献和影响力,我们积极选派科学家参与北极理事会下属各个工作组的工作,加大沟通和交流的力度。
2004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日本、韩国一起倡导发起成立了“极地科学亚洲论坛”(AFOPS),目的在于加强亚洲国家之间的协调,鼓励和推进亚洲国家在极地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与发展。该组织目前共有5个正式成员国和4个观察员国,是亚洲唯一的区域性极地科学合作组织,极地中心在这一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2013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挪威、芬兰、瑞典、丹麦、冰岛等北欧五国发起成立了“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CNARC),旨在促进中国与北欧北极研究学术交流,致力于增进对北极及其全球影响的认识、理解和知识。该中心成员由国内4家和北欧6家北极研究机构组成,秘书处设在极地中心。
在极地双边合作领域,极地中心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德国极地海洋研究所、法国极地研究所、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韩国极地研究所、挪威极地所、英国南极局、澳大利亚南极局、新西兰南极局、智利南极研究所、比利时极地基金会,以及美国波士顿大学、南达科他州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洛尔大学、缅因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阿拉巴马大学、田纳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马萨诸塞州厄尔大学、阿拉斯加大学、乔治亚理工大学、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莱斯特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澳大利亚Newcalstle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国兰斯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拉瓦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达尔豪西法学院、维多利亚大学、滑铁卢大学、卡尔加里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北海道大学、茨城大学、群马高等专科学校,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挪威特罗姆所大学、奥斯陆大学、UNIS大学等国际极地研究机构和大学在科研、保障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签署了54份所际双边合作协议或备忘录,每年接待国外来访人员100余人次,派出赴国外交流人员80余人次,在南大洋海冰区碳循环、南极生态与地质、南极冰盖深冰芯钻探等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交流和联合研究,极地中心已成为全球极地研究的国际性平台。
在国际大型合作计划方面,积极参与极地预测年(YOPP)、北极观测网(SAON)、南大洋观测SOOS国际计划、国际北极多学科漂流观测(MOSAiC)、斯瓦尔巴综合北极观测系统(SIOS)等国际极地大型合作研究计划。
形式多样的多边或双边合作是我国密切与有关国家关系的主要形式,对于推动极地考察工作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极地科学亚洲论坛(AFoPS)
极地科学亚洲论坛(Asian Forum for Polar Sciences)成立于2004年,是由中日韩共同发起创立的亚洲地区国家极地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平台,目前已有中国、日本、韩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泰国六个成员国,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及越南四个观察员国。极地科学亚洲论坛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委员会会议及一次年度会议,委员会由每个成员国派出一名国家代表及一名协调员组成,商讨科研及后勤合作的共同战略、成立专项小组、邀请新观察员国及商议接纳新成员国。成员国与观察员国于年度会议商讨各国极地领域相关议题。此外,极地科学亚洲论坛按照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行星科学、冰川科学、海洋科学及后勤及拓展共六大领域,分设专项工作小组/行动小组,协调各成员国间科研及后勤合作相关工作,每年向极地科学亚洲论坛委员会进行报告。
自第一届极地科学亚洲论坛会议于2004年9月10日在韩国首尔开办以来,已在各成员国间成功举办二十余届。最新一届极地科学亚洲论坛年度会议在马来西亚方主办下,于2021年10月25日、28-29日通过线上视频顺利召开。
成员机构: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印度国家极地海洋研究中心
日本国家极地研究所
韩国极地研究所
马来西亚大学,国家南极研究中心
泰国极地科学联盟
北欧北极研究中心(CNARC)
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China-Nordic Arctic Research Center)成立于2013年6月,是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牵头,四家中国机构和六家北欧机构共同发起和创设的北极社科学术交流组织。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由我国创设并牵头的多边北极合作研究与交流机制,其发展在促进中国与北欧国家间北极政策研究交流和北极合作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我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观点宣传和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及中国北极政策“合作共赢”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目前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共发展18家成员机构,成功举办7次研讨会,资助二十余名学者进行跨国访学交流,组织出版专刊1册和著作2本。
发展历史:
一、2013年6月4日-7日,上海, 第一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主题“中国—北欧北极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
二、2014年6月2日-5日,冰岛阿克雷里,第二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主题“当北方遇见东方”
三、2015年5月26日-29日,上海,第三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主题“北极协同作用:政策和最佳实践”
四、2016年6月6日-9日,芬兰拉普兰,第四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主题“可持续的北极——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五、2017年5月24日-26日,大连,第五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主题“面向未来:北极开发和保护的跨区域合作”
六、2018年5月23日-25日,挪威特伦姆瑟,第六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主题“北极的海洋综合管理”
七、2019年5月7日-9日,上海,第七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主题“北极渔业、冰上丝绸之路和可持续发展实践”
成员机构:
中国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同济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北欧
芬兰 拉普兰大学
冰岛 冰岛研究所
冰岛 阿库雷里大学
丹麦 北欧亚洲研究所
挪威 挪威极地所
挪威 南森研究所
挪威 北极大学
挪威 诺德大学
瑞典 于默尔大学
瑞典 瑞典极地秘书处